1. > 电脑手机 >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关于包公的一百字小故事?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宋朝初年,在河南的王庄,李家和刘家的媳妇在同一天都生了一大胖小子,两个孩子长得有点象双胞胎。可是李家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李家两口子悄悄的把孩子埋在自家的后园子里了,不让左临右舍知道,准备找机会把刘家的孩子偷来。

一天机会来了,李家媳妇趁刘家媳妇上地,偷偷地把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刘家两口子和乡亲们在周边各庄找了两天,不见孩子的踪影。第三天上午,刘家媳妇去李家串门,一进屋发现在摇篮里睡觉的孩子正是自己家的孩子,两个女人为了争夺这个孩子在屋里打得头破血流。一个老者建议她们去开封府找包公给断。

两家人带着小孩来带了开封府。包公升堂断案,两家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但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这时包公发话了:“你们在大堂上抢孩子吧,谁抢去孩子就归谁。”

两个妇女开始抢孩子,一人拽小孩一只小胳膊,刚一用劲小孩大声哭叫,刘家媳妇马上松了手,孩子被李家媳妇抢了去。这时,包公惊堂木一拍,“大胆李氏,你偷刘家孩子,还不从实招来。”包公见大家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他,站了起来说:“你们想一想,一个多月的孩子,嫩骨头嫩肉的,他的亲妈妈能舍得使劲拽吗?使劲抢去孩子的妈妈一定不是亲妈妈。”这时就听堂下李家两口子说:“我们认罪了,孩子是我们偷的。”

一天县里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耕牛口里流血,大口喘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就跑到县衙门来告状。包拯想:一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干的,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这个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招认。包拯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这牛杀了卖钱吧。”

农民说:“我来县衙告状是为了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请大老爷给小民做主,惩治坏人。”

包拯假装生气地大声说:“一个牛舌,值得什么,也来告状,快出去吧。”

巧断浮江尸 :包公知池州的腊月一天,发现江面上浮尸一具,奇怪的是尸体只是上下浮动,并不随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捞起来,原来尸首被麻绳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还抓着一把带头皮的头发。包公命贵池知县审理此案。知县查明那扇石磨是祝圣寺庙产,当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当家师玄灵和尚,但得知玄灵老僧已投井身亡。知县以“凶犯谋财害命,江浮冤尸,畏罪自杀”为由,呈州府销案。

包公私访回来,见县官草草结案,呈折中破绽百出,当即命衙役鸣锣,传谕全城:“包公升堂审磨盘罗!”消息传开,轰动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门前面,观看包大人断奇案。

包公铡陈世美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

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

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

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

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惧权贵显大义,正义凛然,狗头铡刀下怒斩了那忘恩负义之人。

以民为贵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包公陈州放粮

陈州三年大旱灾颗粒不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使得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龙虎狗三口御铡。

庞国舅潜刺客暗杀包公,被南侠展昭所救,展昭并帮助包公保护。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但为了侍奉年迈的父母而辞官在家。庆历三年(1043),被大臣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为监察御史。庆历五年(1046)出使辽朝,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奏请免除了七个州的河桥竹索税,还请求朝廷分发土地给百姓耕种,以及准许解盐通商买卖。在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最激烈之时甚至上奏直接指责皇帝。由于包拯敢弹劾,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

皇祐四年(1052),任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请求转移河北军队到内地,未果。嘉祐元年(1056),升任开封府知府。在任期间,包拯改革了诉讼制度,又因在开封不惧权贵、执法严峻而威名震动。后升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重要职位。由于其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又被称为“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称誉为“包公”、“包青天”等。包拯的形象被后世民间不断演绎,被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的塑造,衍生出许多轶事传说,有小说《包公案》、《三侠五义》,戏曲《陈州粜米》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包拯甚至被神化,在中国民间宗教中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

溅了皇帝一脸唾沫

包拯有个幸福的童年——这一点又和传说不一样,父母双全,备受宠爱。在官宦世家长大的他,倒很有上进心,29岁中了进士。然而,为侍奉渐渐老迈的双亲,包拯拒绝出去做官,在家一呆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毕。

所以,他在北宋官场上一露面已是中年,但举止全然是个“愤青”。

在仕途第二站广东肇庆——彼时还叫端州,大名鼎鼎的端砚就是它的创收项目。不过,在官僚盘剥下,打着“进贡”旗号的端砚,十有八九成了行贿受贿的拳头产品,真正送到皇帝手上的没有几方,更别说拿到市场上成交了。

包拯一来,就下令端砚定额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带走一方端砚。“端砚事件”很让朝廷赏识,3年后包拯就调入开封。这是自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是一个士大夫意识高度觉醒的年代。汉唐时期的“贵族社会”已经完全转变为“文官社会”,不少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在朝堂上和皇帝正面交锋。更有甚者,觉得一个人单挑皇帝不过瘾,就约齐一帮同事,展开围攻皇帝的汹汹舌战。而包拯么,就算不是个中翘楚,起码也是让宋仁宗相当头疼的“牛皮糖”,其主攻方向还是最敏感的人事问题。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她的伯父张尧佐坐着“直升飞机”一路飙升。除了是财政部长,还身兼四大要职,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创下了绝无仅有的记录。

一干大臣为此吵闹不休,集体开足马力,要求皇帝撤张尧佐的职。争论达到高潮时,包拯站在仁宗跟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横飞,溅了皇帝一头一脸。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拂袖而去,回到后宫对张贵妃发脾气:“你只知道让他官升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

在宋仁宗的偏袒下,弹劾工作并不顺利。围绕老张的人事任命,包拯等人和皇帝陷入了一场持久战,老张就在战争里上上下下地浮动——弹劾风头最盛时他地位稍低,风头过后又迅速攀升。直到老张不久后死了,整场战役才算正式结束。

此后,二弹郭承佑、七弹王逵……“牛皮糖”包拯树立起了绝不放过一个贪官污吏的光辉形象。

 1、一时糊涂的清官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

一时糊涂的清官小吏见有利可图,便答应帮忙。他让犯人不必慌张,并约定:“两天后包拯审案时,我会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就大声喊冤,我自有办法为你减轻刑罚。”

犯人虽将信将疑,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等包拯隔日升堂审案时,犯人就按小吏的吩咐,拼命喊屈叫冤,为自己辩解。还不等包拯开腔,小吏就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官老爷样子,大声呵斥:“大胆刁民!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

包拯刚正不阿,最见不得仗势欺人的做派。这小吏竟然在他面前耍威风,必要狠狠教训一番。于是,包拯当堂将小吏责骂一通,而那个犯人却改判了刑罚,从轻发落了。

包拯的正义责罚,却中了小吏的下怀。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会成为缺点。所以,越是平时有效的经验,越要多份小心和谨慎。

红军清廉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红军清廉的故事说明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

子明与廉洁故事?

公孙仪的爱好吃甲鱼

公孙仪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学识渊博,廉洁修身,由博士做了鲁穆公的相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公孙仪喜吃鲜鱼,特别是新鲜甲鱼。在他刚当相国的那段时间里,送鱼者纷纷上门。其中有人是衷心祝贺,有人是捧场,有人则为了谋取私利。但不管谁抱着什么动机来送鱼,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有位故友,知道公孙仪身体瘦弱,甲鱼可以补养身体,就买了新鲜猪肝用来钓甲鱼。他钓了不少甲鱼,然后高高兴兴地送到公孙仪府上。

公孙仪得知对方是来送甲鱼的,就颇为风趣地说:“甲鱼熬汤,味道鲜美,又可补养身子,是难得的好东西呀!”

老朋友一听,认为公孙仪一定会收下,就说:“你我情意深厚,这点小意思……”

谁知公孙仪却笑着打断他的话:“老朋友,你想到哪里去了。甲鱼肉好吃,甲鱼汤好喝,可我要是吃了别人送的甲鱼,只怕要拴住我的手脚了。”

对方赶忙解释道:“不会的,我不会给你添麻烦。”

公孙仪正颜说:“既然这样,我若收下你送的甲鱼,岂不让世人议论你有行贿之嫌吗?”

公孙仪坚辞不受,老朋友只好把甲鱼带回去了。

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在一次吃饭时,他问哥哥:“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

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个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常言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以后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甲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其弟听了这番话,深深地点头。

爱吃鲤鱼

公孙仪有一个学生叫子明。有一天,子明拜访老师,见老师不在家,便坐下读书。公孙仪一进房,见子明已在房中,问:“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回答道:“老师,我刚来一会儿,您吃过饭了吧?”

“嗯,刚吃过。”公孙仪回味似的说,“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鲤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子明点点头,说:“是的,鲤鱼的确好吃。”公孙仪哈哈大笑:“只要天天有鲤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时,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孙仪道:“子明,烦请你去看一下,是谁来了?”

子明出门去看,过了一会儿,领着手提两条大鲤鱼的管家进了门。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孙仪一听,连忙推辞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孙仪。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离开了。

子明奇怪地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鲤鱼吗?现在有人送鲤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鲤鱼,所以才不能收啊!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鲤鱼吗?现在想吃,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公孙仪官至相国。因为廉政修身,不收礼物,守法清正,流传后世。

中国古代与诚信有关的经典故事 10字?

中国古代与诚信有关的经典故事有: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等。

历史诚信故事一: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历史诚信故事二: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历史诚信故事三:韩信报恩

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历史诚信故事四: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历史诚信故事五: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历史诚信故事六:《郁离子》中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

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历史诚信故事七:“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历史诚信故事八: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历史诚信故事九: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

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历史诚信故事十:孟信不卖病牛

在北魏孝武帝时期有名赵太守叫孟信,他为官崇尚宽厚仁和,在当地政绩很好,深受老百姓爱戴,清廉无私,个人家中却清苦不已,也没什么积蓄,辞官后,日子更是拮据有加,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家中有头老牛,这天侄儿想把牛卖了换些柴米,正当侄儿和买牛的人商讨办理买卖手续时,孟信回来了,一听才知道侄儿要卖牛。孟信当即告诉买牛的人:这是一头病牛,一干活儿病就发作了,不能买的。还将侄儿打了二十仗以示惩罚。

买牛人被孟信高尚的品德震惊了,连连赞叹,又对孟信说:孟公,我买您这头牛,不让它干多重的活儿,病了也不要紧的。买主苦苦请求,孟信坚持原则,买牛人只好作罢。孟信的诚信也因此事声名远播。

验他的继任者的品质。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孟母教子 : 孟子的母亲教子有方,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纠正孟子的坏习惯,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诚实守信、勤俭好学的好习惯。

之后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哲学家,由于他品德和学问都很好,被人们称为“亚圣”。他的塑像在孔庙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孔子。古代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坏品德一旦养成,就会像决堤的大河,一发不可收拾。而道义之心仿佛是一盏灯光培育成像日月那样的光芒。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

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

他说陛下平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

李世民不但没发怒,反而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这句逆耳的忠言。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对信守诺言的人的最高评价。

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诚实守信小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十分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

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见面。”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并没有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此刻天已经天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样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之后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十分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我,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我,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关于廉洁教育的作文,只要开头和结尾~ 急急急急?

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植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扬起敬廉崇洁之风,立下勤廉报国之志。

古代有许多的廉洁官员,比如杨震:《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

杨震高尚的行为表现在:他为官,严于律己,不贪不占,他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坚决拒收重金,其品德之高尚,堪称楷模。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过问他的公事。他除了应得的薪饷之外,一丝一毫都归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叫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添置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

廉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但是真正拒绝别人的贿赂,还是需要一点境界的。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忠义仁孝礼义廉耻故事?

1、忠

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往来于各个国家进行商品贸易。在鲁售公33年时候,弦高去周王室的属地进行经商,结果在途中遇见了秦军。当他知道秦军要袭击自己的国家时,一边往郑国通风报信,另一边自己则是伪装成郑国国君派来的特使,用十二头牛作为礼物来犒劳秦军。结果秦军以为郑国知道自己兴兵偷袭,于是只好做罢。因此弦高这种将国家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的行为被视为“忠”的象征。

2、孝

缇萦是西汉时期人,她的父亲淳于意为人治病,却得罪了官府,于是被判“肉刑”押往西安。淳于意当时有五个女儿,悔恨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生孩子还是要生男孩儿,不然到了危急关头就没有人可以帮忙了)。

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很是悲伤,于是她陪同父亲一块前往西安。缇萦为了营救自己的父亲,到处奔波,终于把信递到了汉文帝的手中,使得父亲脱离危险,从此汉文帝也废除了“肉刑”。因此缇萦救父的故事被后人当作“孝”的典范,广为流传。

3、仁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十分喜爱养侠士,手下门客有上千人,其中有一位叫做冯谖的门客,一次弹奏自己的剑,唱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长剑归来吧,吃饭没有鱼、出行没有车、何处才是我的家?)。

其后又弹奏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长剑归来吧,何处才是我的家?),左右都讨厌他,以为他贪而不知足。因此冯谖食有鱼,出有车,母亲也得到照顾。一心为孟尝君服务,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义

季扎在父亲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大哥,并且出使各国。当他出使到徐国的时候,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而当季扎觉察到徐公十分喜爱自己的宝剑时,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然而在季扎出使归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因此季扎就成为“义”的化身。

5、礼

一次孔融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盘梨,分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让孔融分梨,孔融挑了最小的一个给自己,其余的都按照长幼的顺序分给兄弟。当父亲问的时候,孔融说:“年纪小就应该吃最小的。”父亲又问:“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小,所以才要让着弟弟的。”这个小故事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6、智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兄长,他们的父亲诸葛瑾面貌狭长异于常人。一天孙权大宴群臣,让下人牵来一头毛驴,驴的脸上贴了“诸葛瑾”三个字,趁机来羞辱诸葛瑾。然而诸葛恪请求添加两个字。诸葛恪加了两个字:的驴,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的机智而折服,于是孙权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

明山宾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实人,因为家里十分贫穷,于是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又匆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然而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守信用。

8、廉

明朝大臣于谦为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视河南。返回的时候,同行的官吏都买些当地的绢帕、线香等特产回京分送朝贵,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因此后人常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正直清廉。

廉洁教育小故事80多字?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人留下的《家属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

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床单和拖鞋,都补丁摞补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主席带头不吃肉;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直到牺牲等等。看到这些,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论功劳,谁能功盖毛泽东;论权力,中国何人至上?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