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发生在什么时期)

本文目录一览: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说法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

说法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 自勉联 (注:贵州人颜迈明确表示该联为其伪造,非蒲松龄自勉联。)

全诗典故: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穿》

2.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3.百二秦关终属楚——秦末楚军占领百二秦关

4.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吞灭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是什么意思

译文: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据邓文宾(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百二秦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天险立国。自此以后,“百二雄关”或“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越国本已亡国,但凭着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着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反灭了吴国。

苦心人,怀有某种愿望而尽心竭力期于实现的人。负,违背,背弃。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国俘虏,被放还后,为报吴仇,以柴薪为床,苦身焦虑,置苦胆于座,吃饭时即尝之,使自己不忘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三千,泛言数目之多。甲,甲士,披甲的兵士。吞,消灭,灭掉。

扩展资料:

原句相关历史: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传至今。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注:后楚怀王熊心)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意思 原文及译文

1、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的意思是: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出自这是蒲松龄对联。

2、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译文: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后的百二秦关都归属于楚国。

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4、释义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