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哪个县)

本文目录一览: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扩展资料

《沂蒙山小调》的发展:

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和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在内的渤海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内的众多民间小调。

1950年5月,渤海区被撤销以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则被调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并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与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哪个县

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2、《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自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哪个县

沂蒙小调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费县隶属山东临沂,地处山东省中南部,它是临沂的卫星城、后花园、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还是临沂城市规划区的一部分。

费县的环境优美,北望蒙山,松柏苍翠,奇石纵横,境内有很多景点可以游玩。蒙山天蒙景区:蒙山天蒙景区面积达240平方公里。

它西起云蒙玉柱峰,东至东蒙望海楼、大青山、五彩山,东西绵延50余公里,南北跨距20余公里。景区内不仅有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有天然动植物园之称的塔山森林公园,还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道教名观玉皇庙等。大家在景区内还可以体验世界最长、跨度最大的人行索桥。

云瀑洞天景区:

云瀑洞天景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南张庄乡,它的开放时间是08:30-17:00,想要来游玩的朋友要注意合理安排游玩时间。

云瀑洞天景区依山傍水,山间巨石林立,景区内主要有指动石、天蒙湖、醉石林、云龙瀑、通天峡这几个著名景点。

中华奇石城:

中华奇石城是中国最大的观赏石基地,景区以奇石文化、园林、娱乐为主线,集奇石展示、园林游赏、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为一体,实现商旅互动、实景交融。中华奇石城主要有龙园、凤舞园、天籁石谷、石林迷宫等著名景点。

扩展资料: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打造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融汇沂蒙人家、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物产、沂蒙声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谷场为一体的抗战时期合居山村。

放大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这一文化元素,恢复1940年的村落场景,立体在线呈现《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和当时沂蒙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个大型的演艺广场。

周边恢复当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和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印刷所在此战斗和生活的场景,并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哪个县?

费县。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歌曲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

析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市什么县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费县隶属山东临沂,地处山东省中南部,它是临沂的卫星城、后花园、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还是临沂城市规划区的一部分。

《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自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扩展资料

《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 (山东民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