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发菩提心的意思(何谓发菩提心)

本文目录一览: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菩提心是心地善良的意思。

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读音:pú tí xīn。

反义:豺狼性、希求心、错谬心。

菩提心造句。

1、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法教。

2、惜因果、虔诚恭敬、真心为人服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基本原因。

3、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菩提心的生起。

4、本为纵横黑白子,要何红尘菩提心。

5、如何成为菩萨:陈上师所写有关行者如何在菩提道上发展菩提心直至成佛的概要。

6、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和发菩提心

1、菩提心,简单的理解就是“觉悟的心”。“菩提”是古印度的梵语发音,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2、发菩提心就是学佛的基础,意思是你不仅认识到了佛的存在,并且意识到了你与佛的距离,并且愿意跟随佛的脚步,按照佛的指引去弘法利生,度己度人。

3、学佛就是一个“信解行证”的过程,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也就是上面说的“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4、佛祖对发菩提心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佛经《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而《华严经》里,佛更说得淋漓尽致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正愿的初始,菩提的根本、是大悲及菩萨学的所依。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1,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发菩提心: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

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扩展资料

1,菩提心的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2,菩提心的分类:

(1)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真实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2)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用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