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走婚风俗的简单介绍(走婚的内涵)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走婚?

走婚是云南的少数民族摩梭人的独特婚姻方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婚姻制度。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

摩梭人在白天,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有在聚会上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

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白天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时分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

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习俗

摩梭族,这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族的一切都由女性支配  。摩梭族有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走婚在摩挲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男女双方没有婚姻关系,只有在晚上男方会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与劳动。

一到夜晚,男子会用独特的暗号敲开女子的房门。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高,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占主要地位,女方一旦不再为男方开门,走婚关系就宣告结束。

走婚是怎么回事?

走婚是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

走婚桥

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婚姻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如若满意, 请你点击客户端右上角【采纳】即可,谢谢!→_→V社团为你解惑

什么是“走婚”

是云南纳西族摩梭人的习俗。亲密的伴侣之间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双方仍然属于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为是由男方的“走”而实现的婚姻,所以当地人又称这种关系为“走婚”。走婚后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称为“阿夏”异居婚。走婚后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生活,常年生活在一起,称为“阿注”定居婚。但是后者并不多见。所以,也称女的阿夏,男的阿注。走婚是自由的,那里的人可以走很多次婚,但是前提是,必须和前一个阿夏阿注结束关系,才能找新的阿夏阿注。走婚生的孩子必须随母亲姓,而且由女方的哥哥或弟弟,也就是孩子的舅舅来抚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那里的风俗习惯也在变着。

因为在那里呆过一段时间,都是听当地人讲的。希望对LZ有所帮助,

走婚是怎么回事

走婚

(摩梭人的传统婚姻习俗)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制度。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白天,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有在聚会上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白天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时分到女子的“花楼”

(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是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婚姻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走婚”是一种什么风俗?

"走婚"即走访婚,摩梭语"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但也不能确切表达"色色"的意思;有的书上称为"阿注",是不确切的,那只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 ;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土司阶层实行结婚制;经调查统计,在永宁的摩梭人与摩梭人之间都是走婚的,与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结婚,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政府强迫实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结婚;永宁坝子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或因家中有男无女,视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其他男子仍然走婚,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现在政策鼓励摩梭人的走婚风俗,大多数摩梭人愿意走婚不愿结婚,"走婚"占70,"同居结婚"只占30;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 过情杀,情斗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论是走婚还是结婚的每一个摩梭人,在他们的心,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访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衣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称"依杜达布"或"达布",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协助"达",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抚养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顾,由于共同的生活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括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母系家庭与外界社会的家庭含义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传统摩梭母系家庭内没有父亲,丈夫,妻,女婿或媳妇的角色,也没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关系,人人都与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亲,母亲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家庭内每一个成员都来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缘),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缘为本,以走访婚为主体;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一个家庭内的摩梭个人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一切财产由家庭成员共分,其生活的原则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导意识"我们"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着高度的自主空间,男人也轻松无压力,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体现了"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文化思维。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非常简单,用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唉咪")和舅舅("唉乌");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全部被称作母亲("唉咪"),男性全部被称作舅舅("唉乌"),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拥有多位母亲和舅舅,在体贴关爱与自由的氛围下成长,以至于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众多母亲中究竟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责任,这些与汉族家庭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母亲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扩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论是走婚的,还是结婚的;正是由于摩梭母系体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为没必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女婴,根根便可延续,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数百年来摩梭人口增长速度 之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之最,实是天然的计划生育。 摩梭母系家庭与走婚,二者相辅相成;由于这种"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因为走婚保持了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只会是一个母亲的后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纯洁性,维护了"同一根根"的延续;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这种至今保留着唯一的、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奇俗,由21世纪外界社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走婚族的走婚婚俗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

如今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她们晚间特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间生活,你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矩。对于那些外面敲门的男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门外吆喝几声,说明你是外来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会给你开门。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与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不乏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但时至今日均无“走婚”这一特殊的风俗。对于“阿夏”走婚为什么能够历经沧桑后,仍存在于沪沽湖摩梭人中间,至今是一道世界级的未解之谜。为此,国内外学者作过大量调查研究.并运用各种人类学现有理论进行分析.然而得出的结论似乎尚不足以解开这道难题。最为详细的调查是詹永绪先生等于1963年、1965年和1976年进行的调查研究。他对沪沽湖沿岸和永宁平坝的六个乡的964名女子和785名男子共计1740人进行了婚姻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实行“阿夏”走婚的为1285人(女730人,男555人)占73.5%。对于阿肖婚姻为什么能长期延续.他认为有五个原因一是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尚未完全瓦解,而外界的影响又还软弱;二是社会生产力落后,尚未形成个体私有制,而以家庭集体所有制为主;三是妇女仍然充当谋取生活资料的主力;四是血缘纽带关系使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五是上层土司不反对“阿夏”走婚。

走婚族经过婚姻登记,属于合法夫妻,与普通夫妻不同的是,走婚族没有耳鬓厮磨的条件,没有男耕女织的浪漫,他们或聚或离,不但生活如此,经济上也可能相对独立,因而又被称为“半糖夫妻”。由于夫妻双方不是长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空间,不用为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争执不休,“距离产生美”,走婚往往有利于爱情保鲜,提高婚姻质量,因而也受到部分年轻人的青睐。

但另一方面,由于走婚族没法适时“监控”对方,夫妻之间的行为主要靠个人的自觉自律,如果个人不够检点,感情倒是很容易出轨,给婚外情带来便利。现实中也确有少数人,把走婚当作时尚和潮流,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掉进了陷阱。婚姻在刀尖上跳舞,情欲在伦理与法律之间徘徊,走婚变得“走味”,脆弱的婚姻经不起打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