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三十六计无中生有(三十六计无中生有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

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这个计策早已被历朝历代的军事家所熟知。使用该计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充分估计敌人的情况,使用该计策时的确能够扰乱到敌人的指挥,以获得胜利;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能够识破计谋,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

原文是:“诓也,非诓也,实其所诓也。少阴、太阴、太阳。”

意思是说:使用各种假相去欺骗对方,但并不是全是假相,只是为了让对方把这些具有欺骗性的假相当成是真相。也就是用各种大大小小的假相去掩护实际的真相。

“无中生有”这个计策实际就是制造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况,以达到扰乱敌人,使其做出错误判断的目的。

它可以分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以假乱真,让敌人误以为是真;第二步是让敌人识破我方的假相,产生松懈,掉以轻心的目的;第三步就是我方变假相为真,让敌人误以为又是假。

使用该计策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敌人指挥官本身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第二点就是在敌人的思想已经被搅得迷惑不解的时候,迅速地把假相变为真实的情况,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

安史之乱时,唐将张巡忠于唐朝,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杞县)。安䘵山派降将令狐潮带4万人马前来围攻。敌众我寡,张巡几次突围也只是小胜,城中的箭也越来越少,如果是从现在开始赶造也来不及,这种情况是很难抵挡敌军攻城的。

于是,张巡学三国时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第一步:先是扎草人,然后给这些草人都披上黑衣,用绳子慢慢往下吊,令狐潮以为是偷袭,连忙命令部队万箭齐发加以防卫,张巡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借来十万支箭;第二步:令狐潮在第二天天明后,发现已经上当中计,非常后悔;第三步:当天夜里,张巡又放下草人,令狐潮以为这次又是来借箭的,只是哈哈大笑,不予理睬。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一个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也乘此机会,率部攻打过来,直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退守折将,退守陈留(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东南处)。

“无中生有”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张仪巧计诓骗,怀王贪利上钩。

战国末期,秦国、楚国和齐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当时,齐楚联盟,秦国根本无法取得胜利。这时,秦国的相国张仪向秦王献计使用“无中生有”,以离间齐楚两国,再分别攻之。首先,张仪出使楚国,说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前提是楚国必须与齐绝盟。楚国的怀王见有利可图,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答应了下来,派逢侯丑前去签订条约。为顺利签订秦楚条约,怀王大骂齐王,至使齐楚之盟破裂。后因秦国否认所赠的商於六百里,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秦。此时秦国与齐国已结盟,在秦刘两国的夹击下,楚军大败,秦军取得汉中之地六百里。怀王正是中了张仪的“无中生有”的计谋,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最后只得割地求和,丧失大片国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明天,我们将继续来看《三十六计》第二套的敌战计之八--暗渡陈仓。

三十六计无中生有的故事

《三十六计》中无中生有的故事: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

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五,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

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中的计谋介绍:

1、瞒天过海: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计谋。

2、围魏救赵: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3、擒贼擒王: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中生有计

《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此为《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中的一计,也作为全书的第七计。敌战计包含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敌战计”所适用的情境是,当攻方遇到和敌人面对面,或遇到敌人疯狂抵抗的时候,它所包含的计谋可以成为智慧取胜的法宝。

“无中生有”是指假以设想,变为现实。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诳也,非诳也:诳,欺骗,迷惑。《武经三书·孙子·用间》即把诳事作为“虚假之事”。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

实其所诳也:实,实在,真实。实其所诳,是说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

少阴,太阴,太阳:原指《易经》中的兑卦(少阴)、巽(太阴)、震卦(太阳)。这里少阴是指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太阴是指大的秘密军事行动,太阳则是指大的、公开的军事行动。

全句意为:在稍微隐蔽的行动中隐藏着大的秘密行动。大的秘密行动,也许正是在非常公开的、大的行动掩护下进行。参考第一计“太阴、太阳”解。

古代战争中的案例很多,如战国七雄并立之时,楚怀王贪图小利,被秦国国相张仪“将商於之地600里送与楚国”的“无中生有”的计谋所欺骗,最后不仅没有得到土地,还打破齐楚之盟,并向秦国割地求和。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又担心将领们的钱太多,对皇权不利。因此,又采取“杯酒释钱财”这种“无中生有”之计,从将领手中要回了一部分钱。

宋太祖赐宴招待将领们,并几次三番劝酒。将领们都喝的酩酊大醉,连家都回不去了。然后他让每位将领家中来个公子,把他们的父亲搀扶回家。宋太祖送到大殿门,若无其事地说:“你们的父亲都表示愿意捐献给朝廷10万缗(1000钱为1缗)钱。”

将领们酒醒后发现自己已经回到家里,至于是否说过这些话,他们虽有怀疑,也不敢去问,只能乖乖地交上这些钱了。

“无中生有”这一计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变化和灵活运用。在没有的时候伪装出有来欺骗别人,为达成己方的利益。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我们所说的发明、创新,都是运用“无中生有”,在科学家、创业家们的空想、妄想和幻想基础上的,创造、发明出来的。

无论是规律的发现还是实用的物质的发明,都是从无到有。比如:万有引力、欧姆定律;我国的四大发明;电话的发明,以及如今的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等,基于问题的解决,创新发明都在不断地涌现,这些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出行、交流、生活等,都变得快捷、方便。

当“无中生有”被扭曲运用时,又会出现“捕风捉影,罗织罪名”和“虚构事情,骗人图利”的有害的事情。

非常典型的事例就是苏格拉底那莫须有的罪名,就是捕风捉影的“无中生有”。企事业单位中勾心斗角的竞争中,有人也会用到“无中生有”之计,陷害他人。

还有人编造一个能够获取暴利的故事,吸引想发财的人。如果有人听信了他们的言论而进行了投资,结果本利全无,这也是一种“无中生有”之计的运用。

“无中生有”——从梦想出发、从零开始,可以有无限的创新与发明;“无中生有”——散播谣言、相互猜忌,可以陷害忠良,可以离间主从,可以达成一己私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