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是什么

人生何处不没有下一句,这句话只有上一句。

1、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释义:一叶浮萍归向了大海,人生在哪里不能再次相逢呢?

出处:《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创作年代:明

2、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释义:如果看见了雷州寇忠愍公,人生真是在哪里都能相遇啊。

出处:《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创作年代:宋

3、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释义:一曲歌舞一杯满酒,人生在哪里不能相逢啊。

出处:《金柅园》

作者:晏殊

创作年代:宋

扩展资料

表达相逢的诗句

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释义:现在正好是江南好风景的时候,在这落花的时节又遇到你。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你我都是天涯海角里流落的人,相遇了又何必了解相识。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出处:宋·秦观《鹊桥仙》

释义:秋风白露的秋天里你我相遇,便胜过了人间的无数。

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是什么?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何处不相逢上一句:一曲清歌满樽酒】

【人生何处不相逢解释】

人生何处不相逢,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最早出自晏殊《金柅园》诗。

〖词条〗:人生何处不相逢

〖拼音〗rén shēng hé chù bù xiāng féng

〖解释〗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人生何处不相逢出处】

宋·晏殊《金柅园》:“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出处:“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句出自哪里呢?当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其中记载:

寇忠愍公(准)之贬也,初以列卿知安州,既而又贬衡州副使,又贬道州别驾,遂贬雷州司户。时丁晋公与冯相拯在中书,丁当秉笔,初欲贬崖州,而丁忽自疑,语冯曰:“崖州再涉鲸波如何?”冯唯唯而已,丁乃徐拟雷州。及丁之贬也,冯遂拟崖州。当时好事者相语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比丁之南也,寇复移道州,寇闻丁当来,遣人以烝羊逆于境上,而收其僮仆,杜门不放出。闻者多以为得体。

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这个名句创自当时的好事者。但是临川著名才子晏殊在《金柅园》中却有这句诗。全诗是这样的: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么说是晏殊抄袭当时好事者的句子哦?事实并非如此。

《宋史·寇准传》记载“乾兴元年,(寇准)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寇准于乾兴元年(1022年)四月从道州谪雷州,那个陷害寇准的丁谓,因为他的同党雷允恭负责的先帝陵寝工程出了事故,受牵连,丁谓也于同年七月,被贬到崖州。清代丁耀亢的`《天史》也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及发生的时间:

宋真宗天僖二年,以寇准同平章事,丁谓参知政事。谓狡险多诈,自以品出准下,恐不为容,虽同列事之甚谨。尝会食中堂,羹污准须,谓代为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宰相拂须耶?谓惭,遂成仇隙。真宗崩,遗诏太后辅政。谓附太后,污准为朋党,贬雷州司户参军,遣中使齎敕以剑囊贮剑,示将诛戮状,欲使准惶惧自裁。准不为意。及授敕,并无诛旨,谓遂沮。乾兴元年,丁谓以山陵得罪,贬崖州司户,道出雷州。准使人馈以蒸羊。谓求见准,杜门绝之而去。论曰:小人自知取恶,必以非道求容,君子盖绝之可也。莱公失之近讦,遂撄其毒,是亦有责焉。虽然,不讦亦不免也,非其类也。雷州再过,天道周还。时人诮之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呜呼,谓亦安知愧乎?

也就是说,如果是当时好事者造出这个句子,应该是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之后的事了,那么晏殊写《金柅园》这首诗也应当也是在这年之后了。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年吧。

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见《宋史》),我们知道晏殊出生于淳化二年,即991年,一般认为张知白是景德元年(1004年)安抚江南的,发现晏殊后,将他推荐入京。但晏殊最迟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就已经到了京城。《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庚申,帝御崇政殿亲试,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有差。抚州进士,晏殊,年十四。”,《宋会要辑要》中《选举》云:“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十五,召抚州进士晏殊诗赋各一首,……赐殊同进士出身。”,晏殊赐进士后,于该年荣归故里。杨亿有《晏殊奉礼归宁》云:“垂髫婉变便能文,骥子兰筋逈不羣。南国生刍人比玉,梁园修竹赋凌云。堵墙看试三公府,反哺知干万乘君。赐告归宁来别我,亭臯木叶正纷纷。”。晏殊之父晏固任抚州府手力节级,晏殊回乡之后,他自然会受到抚州当地父母官的热情款待。金柅园是抚州府的后花园,是接人待客的重要活动场所。此后,晏殊之父晏固于1010年至1013年间逝世,以及其母吴氏于1013年至1016年间逝世,这两个时间段,晏殊再次回过故乡。由于是奔丧,他只回了临川文港沙河老家,并没有心情去和抚州当地官员饮酒作乐。当天禧三年(1019年),母亲居忧三年期已过,老家人介绍洪州丰城知县孟虚舟的女儿做他的第二任妻子,晏殊才匆匆由京城赶到老家与孟氏完婚。期间,晏殊专程到抚州府访问父亲当年的旧僚,他们再次在金柅园相聚。而之前的相聚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前后刚好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晏殊颇为宋真宗所器重,仕途一帆风顺,加之又新婚燕尔。因此,在与抚州官员的聚会中一时高兴而吟出了《金柅园》这样的轻快佳作。虽然,晏殊才近而立之年,但诗词已经名满朝野,文章为天下所宗,《金柅园》出来后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兴元年(1022年)当寇准与丁谓的事件出来后,有好事者便借用晏殊的诗句有感而发,并不是晏殊抄袭当时好事者句子。因此,“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名句并非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而是出自晏殊《金柅园》诗。

人生何处不相逢怎么接下一句

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意思是: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偶然相遇就是一种缘分,不必在乎以前认不认识。

实际上,“人生何处不相逢”是没有下句的。这句话最早出自晏殊的《金棍园》︰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来自《琵琶行》,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十分愁苦,江边送客偶遇琵琶女,听罢婉转忧伤的琵琶曲后,才知道琵琶女也曾经是京城名倡,当年貌美技精,风光无限,而现今却流落天涯,嫁作商人妇,独守空船,亦是无限愁怨。

人生顿悟

从晏殊的诸多作品里,不难看出他的豁达,即使偶尔回忆往事,也不会太过于感慨,一直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三四两句“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直接体现他的乐观心态,听完一首歌,喝完慢慢一杯酒,把思绪拉回来,不沉溺于回忆,然后仰天长啸“人生何处不相逢”。

一千多年过去了,晏殊的“人生何处不相逢”成了千古名言,经常被世人挂在嘴边,但笔者认为,上一句“一曲清歌满樽酒”也称得上经典,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

其实,欧阳修曾写下“此生何处不相逢”之诗句,据说晏殊读后产生灵感,把“此”改为“人”,从而有了“人生何处不相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