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

如果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重见天日,能拍卖多少钱?

如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重见天日,我想至少可以卖到五亿,这幅字画可是极具收藏价值的。

兰亭序每个字多大?

《兰亭集序》上的字实际规格究竟是多大呢?

我们学习书法,之中或没有不去接触王羲之《兰亭序》的人,固有好奇王羲之《兰亭序》的上字实际规格多少。由于真迹陪葬唐皇,我们只能以冯奉旨勾摹的《兰亭序》(收藏在北京故宫)为例,纵24.5cm,横69.9cm,全篇324个字,每个字在1.5-3cm范围内。至于我们平时接触所学的《兰亭集序》,都是放大版。

兰亭序是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作品,兰亭序每个字的大小在五到八厘米之间。中国书法发展到王羲之时,经过他的创新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世书法家大多都是临习王羲之的书法,很少有出于他左右的,而颜真卿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开宗立派,创立颜体。王羲之和颜真卿,旱中国书法双擘。

《兰亭序》真迹的尺寸实际上没人知道。因为《兰亭序》的真迹在唐太宗的陵墓中,现存的《兰亭序》都是根据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摹而来。其中:褚遂良临绢本,纵约24.7cm,横约74cm;定武兰亭序,纵27.4cm,横约66.3cm;虞世南临本,纵24.8cm,横75.5cm。

《兰亭集序》是有“书圣”之称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真迹的尺寸实际上没人知道。因为《兰亭序》的真迹在唐太宗的陵墓中,现存的《兰亭序》都是根据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摹而来。

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


其中:褚遂良临绢本,纵约24.7cm,横约74cm;定武兰亭序,纵27.4cm,横约66.3cm;虞世南临本,纵24.8cm,横75.5cm。

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


兰亭序摹本纵24.5CM,整行无涂改的每列基本在11-13字,这样平均算下来每个字(连字间距)的高度大约在2CM左右,随字形不同一般都在1CM——2.5CM之间。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对。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价值多少人民币?

应是不在了,根据资料显示如下: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

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欧阳询兰亭序真迹高清大图)


’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

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

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所以真迹是没有了才对。

兰亭序是谁写的?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会有这么多的印章?

王羲之蘭亭序真迹既已不存,其主要的摹本就很珍贵了,公认最好的摹本是唐冯承素的摹本了,现存故宫博物院。

自宋朝以后,文人藏家有在藏品上蓋几个章的习惯,以示自己占有过,这种蓋章癖最历害的当属明朝大藏家项元汴和清乾隆皇帝,而中国历代传世佳作偏偏多被他俩先后收藏过,据民国年间统计故宫原有4600余件字画有2190件都有项元汴的收藏印记,即原属他的藏品,项元汴的藏品既多质量又高,许多著名的历代书画作品都被他收藏过,如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韩滉"五牛图",唐韩干"照夜半图",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李白"上阳台"帖,欧阳詢"梦奠帖,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等名作,冯承素摹的兰亭序在流传过程中有20余家有题跋.观款,鉴藏印共蓋了180余方,其中有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附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其中项元汴蓋了50多个章,他不但蓋章多,还习惯将购买价格写在书画作品上,此件作品是550金,

这价还不算高的,怀素自叙帖写的值千金,王羲之膽近帖卷二千金。50个章还不算多,项元汴在怀素自叙帖上蓋了70方,在另一本兰亭序一褚遂良摹本上蓋了98方,而乾隆仅蓋10多方,我们若看到古书画若蓋满章的多是经项元汴与乾隆收藏过,项在先,把好位置都佔用了,乾隆章只能见缝插針或在外围蓋了。

至于乾隆帝,题跋蓋章更家常便饭,中秋帖不过30字,他蓋了80个章,伪作子明卷山居图他认为是黄公望真迹,十分珍爱,在上面先后题记54次,画上所有留白处被题记佔满,而后得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迹,他认为是伪作,命大臣梁诗正在画上空白处书写了一段他错误鉴定的题识,自己则不屑于在此卷上留下"御笔",从而使这一不朽名卷除梁诗正的错误题识外,得以完好地保持原画中空蒙的江景,免除了文字"毁容"之灾。

李世民让谁临摹了兰亭序?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欣喜不已,不仅自己临仿,还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亨、冯承素、诸葛贞各搨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虞世南、诸遂良以及欧阳询等人也有临本。今天虽然无法见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但后世大量传本、尤其是唐人传本(摹本、临本)也是难得的珍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