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五更天是几点钟(五更天大约是几点)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的五更天是现代的几点?

五更天是现代早上3-5点时间段。

更为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一更夜从黄昏始 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 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3-5点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有“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扩展资料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咚!咚!咚!——“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情意,这就是打更。

打更,在旧时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更

参考链接:人民网-打更:古代报时手段

古时五更天是几点

古代五更为凌晨3点-5点。

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古代同时也常常采用十二时辰法。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即为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分别对应23时至1时、1时至3时、3时至5时、5时至7时、7时至9时、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五更对应寅时。

扩展资料

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古时的五更天是现在的几点

五更即现在03:00—05:00(凌晨3点—凌晨5点)。古人把夜里四十刻分为四段共五个节点,夜里的这些节点被称为“更”。一夜即有“五更”。

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四更是1点至3点,五更便是是3点至5点。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出处:《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扩展资料:

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更

古时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是现代的晚上几点钟?

1、19:00-21:00为一更天,

2、21:00-23:00为二更天,

3、23:00-01:00为三更天,

4、01:00-03:00为四更天,

5、03:00-05:00为五更天。

古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